那一年,我們在蒙古  Pasibutbut
  • Post published:2022/01/16

那一年,我們在蒙古 Pasibutbut

文∣CK

那些年,我們和姐妹會「國際民間藝術組織蒙古分會」(IOV Mongolia)走的特別近,一連合作辦理了幾項有趣的雙向交流活動,其中讓人格外懷念的就是「蒙古國文化資產參訪團」。那一年,我們帶著台灣重要文化資產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團員去蒙古國交流,還有一群幸運加入這一團的旅行愛好者,跟著我們一起去蒙古大草原和馬背民族搏感情去。

出發前團員問住蒙古包是什麼樣的光景? 就是清晨要早起去補捉清冷的空氣,太陽下山後得趕快鑽進包裡取暖,洗澡得去公共浴室,在大自然美景與不便之間的享受。在那看不到漢字,聽不到普通話,只有原汁原味的蒙古氣息。

在首都烏蘭巴托,我們參觀了「蒙古國家文化資產中心」,看他們的文資保存和古物修復工作;再走進「蒙古國家歷史博物館」的時光隧道,印證所有過去我們對蒙古的歷史印象;晚上觀賞集結人才培育、活化資產與文化觀光的「蒙古國家歌舞劇院」大型表演,欣賞蒙古的文化瑰寶長歌、短調、喉音演唱、馬頭琴、民族舞蹈和軟骨功表演;也參觀了「蒙古國家自然博物館」和哈斯台國家公園,看他們在自然生態與動物保育方面的努力,行程新鮮又充實。

藏傳佛教古畫修復工作
哈斯台國家公園是復育蒙古種普氏野馬的保護區
牛羊馬動物比人還多的大草原

草原上的布農勇士
就在國家公園內的草原上,五位布農族團員圍起圈子,慢慢地、緩緩地唱起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(Pasibutbut),那是對自身文化和草原人民的真誠禮讚。雖然只有五位成員,要呈現八部合音並不容易,但層層上升的歌聲依然直上天聽,感應大自然的遼闊與祖靈的力量。

離開城市入住營區,大家興奮地找到各自的蒙古包房,太陽餘暉落盡後,氣溫開始下降,要趕快將包裡的火爐點上。我們添上火材,點上火卻一直無法點燃,搞得整個包內都是煙霧,還是一籌莫展,直到蒙古人進來幫我們點燃火爐,包內才暖和了起來。清晨一覺醒來,爐火已經燒盡,大家直喊好冷,此時推門進來的是布農團員,為我們一一燃起火爐,再次溫暖了整個包。

一天我們要去幾個山坡外的牧民家作客,好不容易等到姍姍遲來的車子,大夥得分二趟出發,蒙古兄弟弄不清誰是誰,迷糊中將一位長老團員忘在營區,等我們坐定在牧民家時團員才發現。這時車子已揚長而去,不吭一聲的北歐向牧民家借了“鐵馬”,一股腦兒就衝進毫無方向感的大草原。不久後,當大夥遠遠看到他再次出現在大草原上,摩托車後面載著長老,立刻響起勝利的歡呼聲。原住民和蒙古人一樣,好像身上天生就裝著GPS,方向感極佳,能在陌生的大草原上馳騁,就像他們熟識的家園似的 !

布農勇士 北歐 成功載回被丟包的長老團員

團員中幾位都姓金,面帶微笑的金文獻理事長,總是安安靜靜的將自己融入蒙古的大自然,騎馬、騎駱駝總是勇敢的第一個嘗試,毫不畏懼。一天全團去登山,當我們好不容易登上突岩的最高處,準備沿著原路下山時,他卻選擇從岩石間直線的往下走,我說那很危險的,還是沿著原路走安全。他笑笑的說:「路,是人走出來的」。一路上我不斷咀嚼這句話,後來成為我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句座右銘。

蒙古人常被形容為粗獷豪邁,因為生活在困難的大自然環境中,養成他們勇於克服困難的性格,每個人都必須是一個強壯的個體。因為隨時在移動,也養成他們隨遇可安、獨立自主的民族性格。在蒙古草原上,讓我看到同樣與大自然共生的台灣原住民布農勇士的韌性與智慧,這一趟旅行我從他們身上學習的更多。

「路,是人走出來的」

國指定文化資產保存團體 — 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